一、急诊医学科的创建和发展
岳阳医院急诊科成立于1985年,前身为中医急诊室,设中内、中外、儿科、妇科、伤科,1985年定为岳阳医院中医急诊研究室,由何立人医师担任科室主任,后又更名为岳阳医院急诊室。1991年-1993年袁陈敬医师任急诊室主任。当时医生多以各科轮转为主,正式在编医生1人,实行24小时应诊,按照全国省级中医院建设标准,制定了中西医两套抢救常规和急诊范围,拥有留观床位6-8张,呼吸机1台、除颤仪1台、洗胃机1台等设备。当时急诊量甚少,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1990年平均年急诊量为2155人/次。
1995年医院整体搬迁至大柏树新院后,成立重症监护病房(ICU),包括外科ICU及内科ICU两部分,由张利亮医师担任ICU主任,其人员包括在编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生2名,住院医生以各科轮转为主,当时拥有9张床位。急诊科分外急诊及急诊留观病房两部分,科室包括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科。1994年由蒋贝子医师担任急诊主任,首次提出了院前急救的概念,并将其深入开展,实行急诊24小时应诊制度,安排年轻医生至长海医院、长征医院进修,提高专业技术水平。1996-1998年曹忠良任急诊内科负责人,后有赵玉成医师接管急诊工作,当时拥有急诊抢救室床位2张,留观床位16张,心电监护2台,呼吸机1台、除颤
...(查看科室全部简介)
仪1台、洗胃机1台等基础设施。
2001年4月医院整合急诊科与重症监护病房,成立急诊-ICU科,由华金褔医师负责科室工作,2003年-2008年曹忠良医师受聘任急诊-ICU科副主任,主要负责外急诊及急诊留观病房的工作,同年王重卿医师聘为急诊-ICU科副主任,主要负责ICU日常工作。合并后,急诊-ICU科室规模较前扩大,设施较前完善,急诊科包括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发热门诊等诊室,实行24小时应诊,两班负责制,开设急诊绿色通道,并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拥有抢救室床位2张,急诊留观床位28张,呼吸机2台,监护4台,除颤仪1台,输液泵6台,推泵2台,洗胃机1台,年急诊量20000余人,能完成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多种疾病的救治;ICU正式在编医师为8人,其中副高2人,主治2人,住院4人,床位扩充至16张,拥有呼吸机10台,床旁监护16台,除颤仪1台,输液泵10台,推泵9台,冰毯机2台。
2006年8月急诊-ICU科更名为急诊医学科。2008年钱义明主任医师被聘任为急诊医学科主任。2009年2月ICU改造搬迁至底楼,与外急诊、留观病房溶为一体,使用面积扩充为原来的两倍,病房布局更加合理,更有利于医生对重症患者的观察、治疗及抢救。2010年 4月急诊留观更名为B1病区,实行病房化管理,由一名副高级医师、两名主治医师、两名住院医师管理,并实行24小时轮值班制度。
目前科室临床医师共有22人,护士46人。医生包括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8人、主治医师7人、住院医师6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8人,研究生在读4人,本科12人。急诊医学科分为外急诊、B1病区、ICU三部分,外急诊拥有抢救室、急诊手术室、补液室、内科、西医外科、妇科、儿科、卒中单元、骨伤科、耳鼻喉、中医外科等各专科急诊诊室,以及急诊化验、B超、心电图和药房等辅助部门,拥有抢救室床位4张,留观床位6张,呼吸机6台,监护仪4台,除颤仪2台,输液泵16台,推泵6台。日急诊量约为450人次,其中内科约200人次,儿科约100人次,脑卒中约30人次,西医外科约20人次,骨伤科约20人次,其他科约20余人次,年急诊量为16万余人次;每日补液量约为800人次。B1病区床位23+4张,拥有监护仪6台,遥测监护仪1台,每月平均出院人数为80余人次;ICU床位16张,拥有呼吸机14台,床旁监护16台,除颤仪1台,输液泵20台,推泵9台,冰毯机2台,每月平均出院人数为15余人次。
科室先后获得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上海市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班组、上海市迎世博窗口服务示范岗、上海市医务工会先进女职工集体、上海市创巾帼文明号、上海市五一巾帼示范岗等称号,并有侯霄雷、朱亮等多位医生获上海中医药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党员、上海市卫生系统抗非典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二、医疗与学科特色
1985年急诊科成立时收治病种单一,急诊病人少,年急诊量在两千左右,以单纯性内科疾病为主。1995年医院搬迁后,科室开展院前急救,实行急诊24小时应诊制度,24小时轮值班制度等,完善急救设备,先后开展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洗胃术、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技术。病种也从单一疾病向复杂、危重疾病发展,成功救治多例呼吸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患者。2001年随着科室的合并及扩大,先后开展了深静脉穿刺、体外起搏、临时起搏器安装技术、床旁持续血液净化技术等先进急救技术,收治病种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各种心功能不全、恶性心律失常、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呼吸衰竭、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复合伤等,抢救成功率也明显提高。目前科室已开展了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球囊反搏、床旁持续血液净化技术、深静脉穿刺、体外起搏、临时起搏器安装技术等,能顺利完成心肺脑复苏、各种原因所致急性中毒、各种内科急危重症的救治、多器官功能衰竭、多发复合伤等的抢救及治疗。科室在加强普通急诊内科基础上,加强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管理能力,特别对群体性外伤,中毒等批次救治能力。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方面有着深入研究。重点开展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急诊脑卒中、急性心梗、心衰的治疗,特别展开对脑卒中的介入、结合血液净化治疗规范脓毒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年均抢救危重病例5000余人次,抢救成功率>90%,病房年收治近1000人次。近十五年来,年门急诊人次增长700%,急诊留观出院人次增长300%,ICU出院人次增长200%。
三、科研工作与成果
科室长期坚持临床与科研工作并重的原则,1995年-2010年承担局级课题6项,其中局级包括上海市教委课题"升降散对LPS刺激细胞介导的脓毒症内皮损伤机制作用研究"、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课题"清金化痰汤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等,院级课题包括"银杏叶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内皮功能受损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实验研究"、"升降散对脓毒症休克患者肾功能影响的研究"、"基于抗炎症反应研究升降散在脑复苏神经保护治疗策略的应用"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如"泻心汤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20例炎性指标变化的观察"、"升降散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清IL-2、IL-4、IL-6干预的影响"、"脑钠肽检测对脓毒症患者血瘀证的临床诊断价值"、"血府逐瘀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及内皮素-1、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体系影响的实验研究"、"醒神解毒方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HSP70表达的影响"、"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失败的多因素分析"等。科室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通过研读中医经典,传承当代中医医家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首创性地将温病名方升降散运用于脓毒症的防治中,从多层面、多架构,递进式的系统研究探讨升降散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疗效、作用途径及作用机制,对中医防治脓毒症提供现代依据,拓宽治疗脓毒症的思路,获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影响。2009年科室为顺应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潮流,促进上海市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团结有志于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发展的专业人员,搭建高层次学术交流的平台,通过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审批同意,成功申请成立了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四、教学工作
1995年起科室即承担上海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的临床带教工作。目前科室拥有硕士生导师9人,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19人。每年承担上海中医药大学本科生、七年制学生的临床实习带教任务。每周一次小讲课、一次教学查房及每月两次病例讨论。2008年科室成立急救医学教研室,在大学开设限选课"急救医学" 共58学时。承担大学中西医临床专业、康复专业部分《诊断学》、《西医内科学》的理论授课。2009年编写了上海中医药大学《急诊医学》教材。同年,科室开展双语教学,并开展《讨论式教学在急救医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课题研究。
五、人才培养
1995年医院搬迁至甘河路后,先后派周雄根、钱义明等医生至长海医院、瑞金医院进修。2001年后,科室先后派侯霄雷、赵雷、朱亮、郭健等多名医生参加了上海长征医院急救培训、上海市急救中心培训、床旁持续血液净化技术培训等院内外培训课程。2008年朱亮、严理分别入选岳阳医院第一批、第二批青苗人才培养计划。科室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不断提高科内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学以致用,把理论经验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发展创新,融会贯通,加强对群体性事件及突发事件的处置管理能力,提高急诊危重病的救治成功率。
(隐藏科室简介)
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
9月20日
星期六
9月21日
星期日
9月22日
星期一
9月23日
星期二
9月20日
星期六
9月21日
星期日
9月22日
星期一
9月23日
星期二
9月20日
星期六
9月21日
星期日
9月22日
星期一
9月23日
星期二
9月24日
星期三
9月25日
星期四
9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