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拿科的历史沿革
1976年1月,上海中医学院根据临床医疗业务发展和针推伤专业临床教学需要,以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和上海市中医推拿门诊部为基础,组建岳阳医院,成为一所以中医针推伤专业为重点的综合性中医医院。原上海市中医推拿门诊部的大部分业务骨干留在岳阳医院推拿科,部分业务骨干分流至龙华、曙光医院推拿科和中医学院推拿教研室。第一任推拿科主任为吴金榜。王纪松、李锡九、丁季峰、郑凤胡曾先后担任科室顾问。
科室发展早期,主要以门诊为主。由于推拿在多种疾病治疗上的有效性,吸引了相关科室的关注。在郑效文院长的支持下,推拿科派出医师到伤骨科病房工作和学习。在岳阳路45号院区1号楼骨伤科病区内,划出15张床位作为推拿治疗组,为此后推拿科建立独立的病区打下了基础。1979年,在郑风胡推拿治疗冠心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与内科何玉辉合作,推拿科在国内率先开设推拿科病房,设在3号楼三病区,床位15张。随着推拿科临床业务量的增加和在业界影响力的增大,1984年12月1日起,经上海市卫生局同意,推拿科对外加挂"上海推拿中心"牌子,推拿科临床医师人数一度达到41人。1988年,推拿科病房搬迁至四病区,床位扩大到23张。同时,根据专业发展需要,按照治疗病种的不同,开始建立骨伤推拿、内妇推拿和小儿推拿三个二级分科。1995年,随着医院搬
...(查看科室全部简介)
迁至大柏树新院址,推拿科病房床位数增加到36张,门诊规模相应增大。1997年,推拿科和针灸科的病房整合,总床位数曾增加到45张;同时,随着内妇科疾病患者的减少及管理思路的转变,推拿科门诊不再设两级分科,而以专科专病门诊取代。1998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推拿科被确定为国内唯一的"全国中医推拿医疗中心"。1999年后,推拿科和针灸科再度分科管理,床位数又调整为36张。2003年以后,依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和上海市中医针灸推拿临床医疗中心建设经费的支撑,推拿科的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多数治疗床更新为电动多体位升降式治疗床。2006年,推拿科搬迁至A6病区,核定床位床位38张。2009年,为建立脊柱单元,推拿科床位重新变更为36张,同时与骨伤科、康复科合作建立脊柱单元床位45张。2010年,脊柱单元独立建制,推拿科核定床位又恢复到36张。但是,通过缩短住院天数、增加加床位等方法,使年出院人数逐年上升,2002年出院人数405人,2010年出院人次增加到796人次。
按2011年1月统计,推拿科有临床医师20人,治疗师1人,硕博士比例38.1%。核定床位36张,年出院病人7百多人次。门诊分设在甘河路、青海路和宛平南路,开设脊柱推拿、颈性眩晕、慢性疲劳综合征和肌性斜颈等专科门诊,年门诊量7万多人次。
二、医疗业务
1976年起,推拿科作为岳阳医院的主要科室,在人员编制、硬件建设方面得到长足发展,临床治疗病种较为广泛,手法流派以王百川、王纪松的一指禅推拿学术流派、丁季峰的滚法推拿学术流派和马万龙的内功推拿学术流派为主,小儿推拿则以吴金榜等来自湖南的流派为主。1979年,由郑风胡、何玉辉、潘崇海等建立了推拿科病房,推拿科的疾病谱扩展到冠心病、高血压等原来禁忌的病种。1988年后,推拿科住院病人开始以骨伤科疾病为主,骶管或椎间孔麻醉下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被广泛应用。1991年11月,推拿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全国推拿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同期,推拿科逐步开设了糖尿病、腰椎滑脱症、颈椎病、冠心病、白细胞减少症、漏肩风和胆囊炎等专病门诊。1998年,在被确定为"全国中医推拿医疗中心"后,以沈国权的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为核心技术,推拿科开始重点打造脊柱推拿专科,并建立了一系列专病的诊疗常规和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1999年,脊柱推拿专科被评为上海中医药大学A级专病专科。以脊柱推拿为主攻方向,以颈性眩晕、颈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肌性斜颈、婴幼儿腹泻等为重点病种,推拿科在2001年获得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资助,2002年成为"上海市中医针灸推拿临床医学中心"建设单位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单位,并参与编写了《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在完成了"十五"重点专科建设之后,2007年,推拿科又开始了"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同时,推拿科还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单位,协同各省市的推拿专科在主攻病种的诊疗方案整理、优化、验证等工作上,为全国的推拿科临床建立规范、标准起到了示范作用。
作为国内成立较早的推拿科,对外的横向医疗业务联系也是重要的临床工作内容。1986年,推拿科帮助福建漳州地区中医院培训推拿专业人员,并同上海市东昌路地段医院开办了推拿科联合病房。1995年至1997年,推拿科每半年派遣2位医师到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指导推拿科专科建设。2001年,在医院的支持下,沈国权、房敏和孙武权对北京、天津、河南、广东和广西等省市的推拿科进行为期2周的考察,找寻差距、学习经验、建立联系,为推拿科进一步发展开拓思路。2002年起,推拿科每月派遣1位医师指导协助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院骨伤科建立推拿病区,为期1年。2003年,推拿科每两月派遣1位医师指导浙江省舟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推拿科的专科建设,为期2年。2004年,推拿科开始每两月派遣1位医师指导浙江省温岭市中医院推拿科的专科建设,为期2年。通过派遣医师指导以及建立推拿学术网络,推拿科的临床医疗业务得以拓展,国内影响力增大。
三、教学工作
医院成立初期,推拿科就开始承担大学本科生推拿专业的临床教学工作,相关临床治疗学教研室也设置在科室内。1985年,丁季峰和郑风胡成为全国第一批推拿专业硕士生导师,并招收了第一批推拿硕士研究生。1986年5月,根据推拿专业发展需要,上海中医学院成立了推拿系,并在国内率先采用了和岳阳医院系、院合一的管理模式。但随着针推学院和岳阳临床医学院的成立,这种推拿专业的院、系、所合一的管理模式不复存在。1988年,由丁季峰指导的全国首位推拿专业硕士生毕业;2000年,在严隽陶的指导下,全国第一位推拿专业博士生毕业;到2003年,首位推拿专业博士后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流动站出站,岳阳医院推拿科在推拿专业学历教育领域始终走在前列。推拿专业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9人。迄今为止,由推拿科培养的研究生有60多位,并有2位博士后出站。推拿科和推拿教研室出版推拿专业相关教材包括《推拿学基础》、《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小儿推拿学》、高等中医院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推拿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推拿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推拿手法学》、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推拿学》、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配套教材《推拿学习题集》、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针灸推拿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推拿学》等十余部。2010年,岳阳临床医学院推拿教研室的《推拿学》被评为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
在推拿专业师资培养方面,推拿科也做了大量工作。1974年和1985年,推拿科协同上海中医学院教务处举办了两届推拿师资进修班,不仅为国内中医高等院校输送了大量推拿专业师资人才,而且,结业时编写了两本统编专业教材《推拿学》,对全国推拿专业高等教育发生深远影响。1988年,为了适应中医爱好者、出国人员、基层医务工作者学习推拿的需要,医院成立了"上海华佗中医进修学院",举办推拿短训班,学习期限3个月。至1996年学校停办为止,培养了大量保健按摩从业人员。推拿科自成立那天起,就不断地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师,高峰时期每年有将近40名进修医师,为全国各地的推拿科培养了大量的推拿骨干力量。1997年开始,以沈国权的脊柱微调手法为核心内容,推拿科每年举办一期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平均每期的学员有30多人,已经成为国内推拿专业最有影响力的学习班。
四、科研工作
1970年代末,推拿科分别与骨伤科、心内科合作进行颈肩腰腿痛和冠心病的临床治疗研究。在推拿治疗冠心病研究获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1984年,推拿研究室成立,郑风胡和曹仁发担任研究室副主任。同期,与骨伤科合作开展了颈、腰痛治疗的临床研究,结合基础实验的观察,提出了颈椎扳法的原则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的作用机制。1986年,时任副院长的严隽陶开始筹建推拿研究所。同期,"推拿牵引治疗床的研制"科研成果通过鉴定。1989年始,筹建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并实行岳阳医院、推拿系、推拿研究所(筹)合一的管理模式,使教学、医疗、科研融为一体,对推拿学术的蓬勃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90年,"推拿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推拿研究所获得上海市卫生局正式批准。研究所下设4个研究室,即文献研究室、手法生物力学研究室、临床研究室和基础研究室。手法生物力学研究室、文献研究室和基础研究室设在上海中医学院推拿系内,分别与推拿技能教研室、推拿文献教研室与推拿实验室合一管理。同年,"推拿手法测定仪数据采集处理"项目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9年,研究所的手法生物力学研究室改为推拿生物力学实验室。2001年,推拿生物力学实验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三级实验室。推拿研究所自建立以来,依托院、系、所合一的管理体制,一直与学校推拿系及医院推拿科合一运作,至2010年,开始有了相对固定的工作场所和专职人员。历年来,推拿科以及推拿研究所曾开发腰椎牵引床、颈椎牵引椅、冲击整复器、手法测试仪、头颈空间位置回复能力测定仪、冬青膏等器械和制剂,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在脊柱疾病治疗、手法生物力学研究等领域做了开创性工作。2006年,房敏任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基于中医特色疗法的理论基础研究" 首席科学家,主持"中医特异性手法治疗脊柱病‘经筋'和‘骨错缝'理论基础研究",标志着推拿科研进入一个新阶段。2010年,"推拿治疗颈椎病经筋机制与临床应用"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上海中医界在市级奖项中的翘楚。推拿科迄今发表论文3百余篇,出版教材以外相关专著百余部,如《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推拿学》、《推拿大成》、《推拿问答》、《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第十七卷·推拿》、《推拿手法图解》等。
五、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推拿科重视推拿人才的培养和推拿传统学术流派的传承。推拿门诊部时期和建院初期,通过师生结对,把传统师承教育与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结合起来。首先结对的是吴金榜跟师一指禅推拿名家王松山、曹仁发跟师一指禅推拿名家钱福卿;其后,严隽陶师从一指禅推拿名家王纪松与 法推拿创始人丁季峰、何宗麟师从丁季峰、俞大方师从内功推拿名家马万龙;随后,乐嘉哲、陈菊金跟师一指禅推拿名家王百川,张文才、陈忠良跟师内功推拿名家李锡九等,使老一辈的推拿传统流派得以继承下来。1976年推拿科选派刘岚庆和马俊祥到瑞金医院骨伤研究所骨科病房进修;1977年,派陈力成去北京学习冯天有的旋转复位法,由此开始了对非推拿专业的相关学科的进修。1991年和2003年,分别由丁季峰和严隽陶担任导师,是有康和孙武权参加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经过3年培训后结业。1997年,龚利入选上海市卫生局"希望之星"培养计划;孙武权被派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管理学院进修1年英语。2000年,房敏入选上海市卫生局第一届"医苑新星"培养计划、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和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培养计划。2003年,严隽陶康复推拿名老中医工作室成立,并逐步从院级发展到市级,工作室成员包括孙武权、张宏、龚利和陈志伟。2009年1月,医院成立了"上海近代中医流派临床传承中心" ,并首批建立推拿三个流派的临床传承研究室,为推拿流派的传承工作搭建了平台。同年,上海中医药大学严隽陶名师传承工作室成立,推拿科参与的有孙武权、刘玉超等。同时,医院还重视青年医师的培养,2008年,刘鲲鹏入选医院的青苗计划,师从房敏。2010年,医院开始了院级名老中医的传承工作,沈国权老中医工作室成立,张喜林、吴嘉容、洪涛和张超为继承人,推拿科的流派传承已是代代有人。除了传统流派的继承工作,推拿科还有多位成员完成了在职的研究生学历教育,获得了硕士或博士学位。2003年以后,在相关学科或专科建设经费的支持下,推拿科每年派出人员外出学习,不仅是推拿专业,还包括镇痛、康复、脊柱外科、科研方法等多方面。通过各种类型的培养方式,推拿科人才梯队始终保持在较好态势。
凭借推拿现代教育开创者的基础,岳阳医院推拿科一直是国内推拿专业交流的良好平台。1979年,在上海市卫生局的支持下,推拿科作为上海中医学院的组织者召开了全国首届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198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成立,推拿科曹仁发任首任主任委员。作为主任委员挂靠单位,推拿科多次举办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2003年,推拿科建立网站www.china-tuina.com,给推拿专业人员又增加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与此同时,推拿科还通过接受短期培训学员、参加国际会议、外派讲学和举办讲座等形式逐步开展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合作,扩大了推拿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
(隐藏科室简介)
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
4月22日
星期二
4月23日
星期三
4月24日
星期四
4月25日
星期五
4月26日
星期六
4月20日
星期日
4月21日
星期一
4月24日
星期四
4月25日
星期五
4月26日
星期六
4月22日
星期二
4月23日
星期三
4月24日
星期四
4月25日
星期五
4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