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内科的创建和发展
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创建于1984年4月,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中医肾病专科之一,当时的肾内科主任为医院的院长张天。科室成立初期以专科门诊为主,有临床医师4名;1989年医院引进了中西医结合专家吴志英教授,并在内科病房内设立肾病组病床9张;1996年医院整体搬迁至大柏树新院后,由陶明龙任主任,吴志英教授担任顾问,设立专科病房,开设床位15张,并建立了血液透析室,血透机4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至2010年设有专科病房(独立病区)床位36张、血液透析中心(血透机29台、血滤机4台)、腹膜透析室、GCP办公室、专科门诊(诊室3间)、肾病实验室(上海市卫生局一级实验室)。20世纪80年代,曾为上海市中医肾病协作中心成员、上海市中医肾囊性疾病医疗协作中心,90年代末入选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一批A级专病专科,2008年入选为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病专科建设单位,在中西医结治疗肾脏内科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前科室有医师13名,硕博士比例达到90%以上,护士22名;技术人员1名。近几年来,科室在医疗、教学、科研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先后获得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上海市"迎世博窗口服务示范岗", 上海市教委"巾帼文明岗"、上海中医药大学 " 三八红旗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学科特色与
...(查看科室全部简介)
成就
科室在成立早期以慢性肾衰竭、肾囊肿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论证(包括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上海市科委重点资助项目等),形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肾病、慢性肾衰的特色,研制了院内制剂:大黄棱莪冲剂、党参棱莪冲剂、大黄灵脾冲剂等,逐渐形成一整套中西医结合特色诊疗方案。
数年来,科室通过学习和继承张天教授、吴志英教授、彭培初教授、陈以平教授等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发扬中医优势,结合现代医学的成就,以"突出中医,加强中西医结合,创建特色,发挥优势,扭住科研,带动临床"为学科发展的关键,确立了四个学术研究方向,分别为:中西医结合序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中西医结合标本同治慢性尿路感染、中西医结合分级治疗IgA肾病及中西医结合强化治疗糖尿病肾病。科室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了益肾泻浊方、二丁二仙汤、黏膜方、益肾固精方等协定处方,理法方药完备,临床疗效显著。科室围绕院内制剂和协定处方开展了广泛的临床研究和深入的实验研究,在慢性肾衰、慢性尿感、IgA肾病、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上形成了特色。
2008年科室的慢性肾衰专病入选为上海市第二批中医临床优势专科(专病)建设项目;2008年11月科室入选为中管局十一五中医肾病重点专科专病协作组成员;2009年7月作为团队核心成员之一,入选上海高校创新团队(第二期)"中医肾病创新团队",负责"清热利湿治法中药对肾小管间质疾病治疗作用"研究方向。
三、医疗工作
科室的发展原则是提高基础疾病、疑难疾病和危重疾病的技术水平,加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诊疗特色。从1984年初成立肾内科以来的近三十年,肾内科对自身的发展有明确的认识和定位,走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道路,已经成为一支学术有特色性、人才有竞争力的团队。
20世纪80年代,先后在张天教授、吴志英教授等多名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的带领下,曾为上海中医药大学A级专病专科,在中西医结治疗肾脏内科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至2010年每天开设专科门诊,并根据科室研究方向,开设慢性尿感、慢性肾衰、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性肾病及痛风性肾病等专病门诊,并开设了青海路门诊部专家门诊2个及大柏树医院总部专家门诊3个,2009年门急诊量达49111人次;
1989年开设病房,床位数9张;至1996年医院搬迁至大柏树地区后,开设了独立的肾病专科病房,床位数增至15张;2006年11月专科病房床位数增至36张。病房的工作发展迅速,每年增加20%以上。2003年出院人次153人,2009年出院人次已达775人;平均住院日从2003年的26.22天下降至2009年的15.68天。2003年初,病房医生工作站系统开通,病房医疗工作全部采用电子病历执行。电子病历与已实施的各项医疗工作制度、诊疗规范以及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紧密结合,使住院病案甲级率>98%。
血液透析中心成立于1996年,由当初的4台血透机,每日二班病人,逐渐发展成为至2009年底的血液透析机和血液滤过机共32台,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开设三班血透。医院血液透析中心从建立以来,血液净化治疗项目逐渐全面,除最初开展的血液透析项目外,2007年5月起中心开展血液滤过项目,2009年3月起开展血液灌流项目,并与ICU合作开展CRRT项目。自成立以来,中心规模逐年增加,透析患者也呈逐年递增趋势,目前常规血透患者近150名;工作量从最初年透析人次约1200例,发展至2009年透析人次14427例;随着新技术的开展及病员的扩大,在透析工作方面开展了2项临床研究,其中,承担1项横向课题(已完成),参与1项市科委项目(在研中)。
在诊疗操作技术方面,科室成立之初,即开展肾囊肿穿刺、中药灌肠等特色治疗措施,深受广大患者好评;近十年来开展动静脉造瘘术、腹透置管术等透析通路建立手术,技术娴熟;2005年起开展肾穿刺病理活检,增加了诊断手段,丰富了诊断技术;2007年11月开展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植入术,为慢性肾衰竭需长期血透而无条件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建立长期透析血管通路。
自2000年起,本专科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慢性肾衰单病种诊疗质量控制工作并不断修订和完善,至2007年质量控制工作继续运作良好,严格按照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疾病诊治,按照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疾病的质控工作,并根据疗效标准判断疗效,费用基本符合既定费用标准。通过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研究,从而规范病人诊疗方案,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2003年下半年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开通运行,普通门诊医疗工作采用电子病历执行,专科门诊自2004年起采用电子病历执行,相关病案书写以及相关诊疗行为都得到了规范化执行。与此同时专科的相关的医疗数据信息也可以通过医院中心电脑房的专科数据处理分析系统随时调阅、查询。目前科室已建立相应的病员信息库:包括慢性肾衰患者信息库、慢性尿路感染病员信息库、血透患者信息库、腹膜透析患者信息库、囊肿穿刺病员信息库。
四、科研工作与科技成果
科室长期坚持临床与科研工作并重的原则,早在1984年,张天主任的课题"古疾病肾积的临床研究"就曾荣获上海市卫生局三等奖。1989年,"中药硬化剂在多囊肾穿刺治疗中的研究"中标高教局课题。1996年吴志英主任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一项,2000年完成上海市科委重点研究项目一项,曾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成果等。近五年科室加强肾脏病重点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建设,又中标各级科研课题23项,共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1部,上海市科技成果3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目前在研课题共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上海市科委课题1项,上海市卫生局课题3项,上海市教委课题4项,上海中医药大学课题1项。
岳阳医院肾病实验室于1995年成立,2001年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一级实验室登记审核。通过近几年的实验室建设,逐步完善了肾病实验室的管理及操作规范,于2005年通过换证审查。肾病实验室拥有相差显微镜、超净工作台、血尿渗透压机、离心机等仪器设备,并依托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肾病研究所及医院免疫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作为这些研究所和三级研究室的主要研究者,可开展肾脏病的病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培养等各项基础研究工作。
五、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
科室自成立起即被授予硕士研究生培养点,2009年被授予博士生培养点。至今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目前在培博士1名。科主任王怡曾于2004-2006年担任岳阳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2008年起担任西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目前科室有副教授一名,讲师三名。科室每年承担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专业本科生、七年制学生的《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和《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相关课程教学任务和临床实习带教任务,以及高级护理班的《中医基础理论》的课程教学任务;多次获医学院"优秀带教科室"的荣誉称号;多人获得教学奖励,如王怡曾获"三育人"奖、须冰曾获"教书育人"奖、徐艳秋获"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及"临床带教二等奖"、舒静获"优秀教师"等。在教学研究方面,2005年承担校级课程建设一项--中医内科临床示教多媒体病案集,2007年承担校级教学课题一项--双语教学在中西医结合肾病内科临床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2010年承担教学课题一项--《原版英语西医内科学选读》教材和教学方法研究;2009年王怡作为主要成员申报的《西医诊断学》精品课程建设获得医院的立项资助;共发表相关教学论文4篇。
科室重视人才梯队的培养,不断提高科内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王怡先后入选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项目、上海市科委启明星项目,陈敏入选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项目,须冰入选上海市名老中医经验继承人培养项目,舒静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后备业务专家培养项目,顾向晨入选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培养项目及岳阳医院第一批青苗人才培养计划,卢嫣入选岳阳医院第二批青苗人才培养计划。
(隐藏科室简介)
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
7月8日
星期二
7月9日
星期三
7月12日
星期六
7月13日
星期日
7月14日
星期一
7月8日
星期二
7月9日
星期三
7月10日
星期四
7月11日
星期五
7月12日
星期六
7月13日
星期日
7月14日
星期一
7月8日
星期二
7月9日
星期三
7月12日
星期六
7月13日
星期日
7月14日
星期一